2018/11/09
就愛大啖生猛海鮮?當心滋補不成,反中毒傷身

就愛大啖生猛海鮮?當心滋補不成,反中毒傷身

文章來源 : 華人健康網

撰文= 洪毓琪

原文連結 :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52443

 

 

對於熱愛生猛海鮮的老饕來說,除了上館子用餐,至海港、市場購買海鮮,自己烹調之外;更有不少能人偏好海釣,親自捕撈海味!不過,專家提醒,若民眾未事前確認魚種、水產種類,且宰殺、烹調過程又未妥善處理,不但補身不成,更可能在大啖海味之餘,不慎將河魨毒素、麻痺性貝毒等神經毒吃下肚,引發海洋毒素中毒,不可不慎!

 

就愛大啖生猛海鮮?當心,出現這些症狀,恐「海洋毒素中毒」上身

有鑑於「海洋毒素中毒」的嚴重性,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ILSI Taiwan)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特別邀請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系黃登福終身特聘教授來為大家解說。

黃登福教授表示,事實上,所謂的海洋毒素中毒,指的是民眾因接觸魚貝類本身所含有的天然毒素——海洋生物毒素(marine toxins),而非細菌性、黴菌毒素與霉變食品,及化學性毒素所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狀。

至於常見的海洋生物毒素有哪些?黃登福教授統計,台灣1981年至2016年發生過的海洋毒素中毒案例。結果發現,當中又以「河魨毒素(tetrodotoxin,簡稱TTX)」和「麻痺性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簡稱PSP)」最常見,而患者死亡數則以河魨毒素最多:

 

【河魨毒素】

含有河魨毒素的生物並不只有河魨,某些種類的螺類、貝類、海星、螃蟹、章魚、青蛙、蠑螈、扁蟲和海洋細菌等都含有河魨毒素,透過食物鏈的方式層層累積。而從歷年台灣河魨毒素中毒案例看來,分析主要引起河魨食品中毒的原因包括:漁品產銷人員及社會大眾對魚種欠缺辨識能力與原料處理過程的不當(如將肝臟、卵巢之毒素污染魚肉)。

河魨毒素屬於神經毒素,且具有耐熱性,即使加熱也無法破壞毒素,毒性強,2~3 毫克的河魨毒素就足以致人於死。而河魨毒素中毒的症狀主要為神經症狀,包括輕微頭痛、噁心、嘔吐、麻木或刺痛(包括口、舌及四肢)、頭暈無力、具飄浮感、吞嚥困難等,嚴重個案甚至可能出現呼吸麻痺、低血壓、心跳減慢等現象。

其潛伏期一般在3小時內(通常在10~45分鐘),亦受進食毒素量影響。目前並無特殊之藥物可以投予,主要治療乃是維持呼吸或進行洗胃;另外,可給予活性碳,以減少毒素的吸收。在急救時需務必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如患者已產生明顯之肌肉無力現象,則應隨時準備放置氣管插管,並以人工呼吸器幫助呼吸。

 

麻痺性貝毒中毒,則是一種極猛烈的神經毒素,且其不易藉由煮、炸、烤等烹調方式加以破壞。一般常見於民眾誤食含有巨蚌毒素,或其他相關毒素的海洋生物而引起。

▲ 麻痺性貝毒中毒,則是一種極猛烈的神經毒素,且其不易藉由煮、炸、烤等烹調方式加以破壞。一般常見於民眾誤食含有巨蚌毒素,或其他相關毒素的海洋生物而引起。

 

【麻痺性貝毒】

至於,麻痺性貝毒中毒,則是一種極猛烈的神經毒素,且其不易藉由煮、炸、烤等烹調方式加以破壞。一般常見於民眾誤食含有巨蚌毒素,或其他相關毒素的海洋生物而引起。導致麻痺性貝毒產生的原因,則與濾食性貝類以有毒藻類為主食,可這類毒素不會排出生物體外、不斷累積;而民眾又不慎攝食被毒化的貝類所致。

其主要症狀與河魨毒素類似,若不幸誤食含有麻痺性貝毒的食物,約15分鐘後口舌會先出現灼熱與麻木刺痛感,隨後蔓延至臉、頸、手臂及腳指;30分鐘後腕頸四肢末端麻痺,出現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等腦部官能障礙,以及全身肌肉感覺無力、運動失調並有飄浮感等神經傳導障礙症狀。最後,甚至可能因無力呼吸而導致心肺衰竭及缺氧致死。因此,中毒後的1~2個小時是急救的黃金時期,必須立即就醫。一般處理方式是洗胃,並施以人工呼吸,中毒後經24小時仍存活且無併發症的,通常癒後良好且無後遺症。

所幸,為確保養殖貝類的食用安全,目前由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負責水產養殖業毒藻的監控,一旦發現毒藻數量超過管制界限就禁止採收,因此養殖貝類的麻痺性貝毒中毒事件已不再發生。要提醒的是,若是民眾自行捕撈、採集也應特別當心!

 

專家:大型魚類肝臟別吃,易導致維他命A過量中毒

除了針對常見的「海洋毒素中毒」加以解釋、說明其症狀外,黃登福教授也提醒,民眾在食用魚產時,更要慎防維他命A過量的風險。尤其是,大型魚類的肝臟部位,就是維他命A濃度極高的部位。

以濱鯛為例,其肝臟中維他命A含量與肝臟重量、體重的關係如(上圖),可看出魚類的體重與其肝臟重量、肝臟內維他命A含量呈正相關。攝取少量即有導致維他命A過量中毒,引起頭痛、腦脹、嘔吐,隨後出現頭部與四肢嚴重脫皮等症狀的可能。故呼籲民眾,避免食用超過3公斤以上大型魚類的肝臟,以免引起維他命A過量導致中毒。

 

預防海洋生物毒素中毒 專家建議這樣做!

至於,民眾該如何做,才能將海洋生物毒素中毒的風險與危害降到最小?黃登福教授強調,避免食用大型魚類(超過3公斤)的肝臟和內臟,以及不明來源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同時,不要食用河魨,尤其是毒性較大的內臟部位;若欲食用也應先確認其品種,以及是否已去除有毒部位較有保障。

此外,黃登福教授更建議,民眾在食用不知來源、品種的海鮮時,不妨先在口中咀嚼幾下待1~2分鐘,觀察身體是否有出現麻痺、刺痛等反應。若出現上述不適症狀,務必將口中食物吐掉,不能吞下,以免造成身體難以挽回的傷害。若真不幸食用有毒河魨時,則應維持患者呼吸功能並儘速就醫。最後,黃登福教授也強調,為降低中毒的可能性與風險,民眾在戶外更應盡量避免與不知名、色彩鮮豔的海洋生物接觸。

 

以上內容分享於華人健康網。所有資訊不代表本公司立場,內容及版權歸該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