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非洲豬瘟沒有便宜行事的空間
文章來源 : 自由時報
撰文= Lin bay 好油
同場加映
從狂牛病的擴散開始,這種會經由動物傳染給人的動物傳染病,改變了近代的防疫體系,除了防疫體系的改變之外,也被各國用來做為非關稅貿易障礙,如果禽畜肉生產以內銷為主,影響就不大,但若是以外銷為主,影響就非常深巨。例如,口蹄疫讓台灣豬肉從一個每年外銷16億美金並且是最主要外銷農產品品項,變成今日的慘況。
牛隻有狂牛病、雞鵝有禽流感,豬有口蹄疫等傳染性疾病,這些民眾都不陌生,但最近一個新名詞「非洲豬瘟」大家恐怕是第一次聽到。目前非洲豬瘟開始在中國大陸擴散,未來極有可能影響到台灣。到底非洲豬瘟是什麼樣的傳染病?
非洲豬瘟概述
非洲豬瘟是由一種有莢膜外層生存在細胞質之中的雙股DNA的病毒所引起,根據目前發現的所有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以下簡稱ASFV)的遺傳特徵分析,ASFV已經演化出23個基因型。
而根據目前發現的所有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以下簡稱ASFV)的遺傳特徵分析,ASFV已經演化出23個基因型。 在非洲,ASFV的散播媒介是一種無眼的蜱蟲俗稱Tampans
Tampans (資料來源:https://goo.gl/3CysX2)
這種非洲蜱蟲體內帶有ASFV,豬隻如果被這種蜱蟲叮咬,就會成為ASFV的宿主,但ASFV對於非洲的野豬(Potamochoerus porcus)、非洲疣豬(phacochoerus africanus、phacochoerus Aethiopicus)、巨型森林豬(Hylochoerus meinertzhageni)等野生豬種都不會造成病狀,只會對家豬造成影響。
左上角:非洲疣豬(phacochoerus africanus);右上角:非洲野豬(圖:維基共享)左下角:沙漠疣豬。(圖:https://goo.gl/949QqP)
右下角:巨型森林豬。(圖:https://goo.gl/MP6rMW)
過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野生豬種一直帶有ASFV,ASFV以非洲野生的野豬、疣豬、蜱蟲為宿主,但在過去並不造成影響,不過,20世紀初當歐洲家豬引進非洲之後,ASFV就開始對家豬造成致命性的影響。1909年在東非的肯亞年首次發現非洲豬瘟,隨著非洲養豬的普及化,ASFV的傳染途徑不再僅限於野生動物之間,而是隨著活豬、冷凍豬肉、加工豬肉食品的運輸,成為一個全新的傳染途徑,從非洲漸漸散佈到世界各地。
1957年,歐洲首次在葡萄牙發現非洲豬瘟的疫情,之後逐漸傳佈到其他歐洲國家,而在1971年傳佈到加勒比海附近的國家,古巴、海地、多明尼加、巴西都先後成為疫區,其中有些國家可以快速控制疫情成為非疫區,但有些國家疫情卻一發不可收拾,例如西班牙花了35年的時間才成為非疫區。而今年中國爆發的疫情則是非洲豬瘟第一起傳到東亞的例子,未來極有可能散佈到東亞其他國家。韓國最近從入境旅客自中國帶回來的加工肉製品中驗出ASFV,顯見中國的疫情比想像中還要惡劣。
非洲豬瘟的散佈
ASFV有三種散佈的循環,傳統上是由野生的叢林循環開始,影響到家豬之後,造成家豬循環的散佈,再藉由家豬循環影響到其他地區的野豬循環,例如芬蘭的野豬身上帶有ASFV的病毒,就是在這三個循環影響之下的結果。
Ornithodoros erraticus(資料來源:IRNASA, CSIC(Institut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grobiology of Salamanca, of the higher Council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因為非洲豬瘟的傳佈,如今在歐洲伊比利半島的豬圈中的一種蜱蟲(Ornithodoros erraticus),也開始帶有ASFV,可見ASFV已經以伊比利半島當地的蜱蟲為寄主,當病毒進入到一個新地區並以當地的蜱蟲為載體再進行傳佈,影響的層面就會越來越嚴重,而除了蜱蟲以外,部分吸血性的昆蟲在吸取病豬血液後的24時內還能保有傳染ASFV的可能性。
非洲豬瘟傳播途徑。(圖:作者製圖)
在良好管理且無蜱蟲入侵的養殖場,會造成ASFV傳佈的原因都與人的行為有關,例如管理者接觸到受到ASFV汙染的產品再傳染給豬隻,或是餵食遭ASFV汙染的食品給豬隻食用。
當一般家豬感染ASFV,經過4-19天的潛伏期之後就會發病,而在發病前兩天體內的病毒量就已經累積到可以藉由眼淚、尿液、唾液等分泌物排出病毒,特別是血液,是含有最多病毒的感染源。
在富含蛋白質的環境中,例如豬肉,ASFV在較酸或較鹼的環境下一樣能維持穩定,因此,即便是使用鹽醃製的肉品,病毒仍可在其中保持六個月的活性,就算是低溫環境也不會讓ASFV喪失活性,一般的冷凍的環境下就算過了1000天病毒仍可保持活性,而且對於肉類中的自解物質或一般用的消毒劑具有抵抗性,目前最適合消滅病毒的方式就是高溫處理,帶有病毒的豬肉只要烹飪溫度超過70度並維持30分鐘,就可以消滅所有的病毒。
因此多數的國家都把空中餐飲的廚餘集中焚化處理,如果要做為廚餘餵食豬隻則一定要確實做好加熱處理後才能給豬隻食用,避免豬隻經由廚餘感染病毒。
資料來源:scientific Opinion on African swine fever, EFSA Journal, 2010;8(3):1556
非洲豬瘟的預防與控制
和其他的跨境疾病(Transboundary animal diseases,TADs)不同的點,就是目前非洲豬瘟沒有任何可以治療的疫苗或是藥物,因此維持無疫的狀態非常重要,更要避免ASFV侵入到野豬循環,造成病毒散佈,如果一發現非洲豬瘟的病灶,必須立即進行場域進出控制及根除疫病的措施。非洲豬瘟散佈性雖然強,但不代表不能根治,巴西、西班牙等外銷豬肉大國都已經成功成為非疫區。
預防勝於事後的補救,所以一定要對於養豬相關人士進行非洲豬瘟等相關病灶課程,清楚非洲豬瘟的傳染途徑,萬一發生疫情,才能進行控制,對於邊境也要進行嚴格進行管理,只要是從事動物相關工作的人士,從疫區或他國入境台灣時,都必須進行嚴格的消毒程序。從事豬隻運輸的工作人員、批發業者及零售等營銷人員往往成為相關知識宣導的漏洞,也必須讓他們清楚非洲豬瘟的傳染途徑及可能對國內造成的影響,讓相關從業人員保持警惕。
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也能降低ASFV侵入的可能性,包含養殖場、運輸車、批發拍賣市場、屠宰場等。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阻止病原體或帶有病原體的傳染媒介入侵到畜群及畜牧場。(外部生物安全)
2. 病原如果入侵,在場內需有減緩病原散佈的設施。(內部生物安全)
3. 阻止病毒在養殖場間散佈到其他場所的設施。
提高生物安全的方式有很多種,並不侷限一定要用非常昂貴的設備,例如改善生產模式、進出入管制等,防疫並不是一定要花大錢才能做到。如何提高生物安全措施取決於管理人員及現場人員的養殖模式、管理知識、現場設備等多重因素,如果要了解哪些措施能避免非洲豬瘟的影響,可以參考FAO的《養豬業生物安全良好規範手冊》(Manual on Good practices for biosecurity in the pig sector)。
面對非洲豬瘟沒有便宜行事的空間,除了從業人員的管理提升外,一般民眾也應該有警惕,千萬不要私帶中國豬肉製品入境台灣,從金門來台這部分也要特別加強管控,畢竟台灣當年的口蹄疫最可能的傳入途徑就是走私肉品。
政府做好邊境管制、空廚廚餘管制,從業人員做好份內工作,一般民眾不走私肉品,只要確實遵守防疫原則,就能把疫情風險降到最低。
以上內容分享於自由時報。所有資訊不代表本公司立場,內容及版權歸該媒體所有